深圳市在这么多大城市里面股票配资股,应该算是面积不大的存在,不过其地均经济产值非常高。近些年,深圳在不断外扩发展,其中向西发展尤为积极,通过深中通道的建设,能够方便打通珠江口西岸城市往来。
我们也看到,在深圳西部的珠江口海域上,还有一个岛屿,就是内伶仃岛,但目前来看,这个岛屿并没有怎么开发!
深圳市在向西发展进程中未大规模开发内伶仃岛,这一决策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开发成本的经济性权衡、政策规划的战略导向以及资源禀赋的客观限制构成了核心逻辑。
从生态价值来看,内伶仃岛作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其生态地位不可替代。
该保护区总面积921.64公顷,其中内伶仃岛占554公顷,是珠江口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岛上植被覆盖率超过90%,保存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完整生态系统,是1200余只猕猴、白桂木、土沉香等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保护区每年吸引272种鸟类栖息,其生态功能对深圳湾乃至整个珠江口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若进行大规模开发,可能导致猕猴种群栖息地破碎化、红树林湿地退化等不可逆后果,直接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
经济成本的高昂性是制约开发的另一关键因素。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开发需新建跨海交通、水电供应等系统。以深珠通道为例,若穿越内伶仃岛需增加12公里跨海路段,仅建设费用就需多投入150亿元,加上生态补偿和修复成本超30亿元,总成本将增加180亿元。
而绕道方案不仅节省资金,还能避免耗时2-3年的生态审批流程,更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此外,岛上淡水资源虽在枯水期仍有日均1695吨的供应,但需优先保障生态用水,实际可用于开发的水量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人口聚集。
政策规划的顶层设计明确了生态优先的导向。
深圳市自2005年起即明确对该岛实行保护性开发,2014年土地整备计划虽涉及征地补偿,但核心目标是收回分散产权以强化保护区管理,而非商业开发。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定位进一步限制了开发权限,任何建设项目需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批,程序复杂且严格。
在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战略中,深圳西部发展重心聚焦于前海、大空港等陆域区域,这些区域通过深中通道、深珠城际等已形成高效联动,而内伶仃岛被纳入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承担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功能。
资源禀赋的客观条件也决定了开发的不经济性。
内伶仃岛面积仅5.54平方公里,且80%以上为生态保护用地,可建设用地不足1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前海合作区规划面积达120.56平方公里,2023年GDP突破2000亿元,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显著高于岛屿开发。此外,岛上现有50余名工作人员负责生态监测和保护,若开发需配套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单位人口投入成本远高于陆域。
从产业布局看,深圳西部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海洋科技等产业对空间连续性和配套设施要求较高,而岛屿开发的孤立性难以满足产业集群需求。
综合来看,内伶仃岛的生态价值、开发成本、政策导向和资源条件共同构成了开发的“天然屏障”。深圳市在向西发展中选择优先开发陆域,既是对生态红线的严格遵守,也是基于经济效率的理性选择。
未来随着“和美海岛”建设的推进,内伶仃岛或将以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低干扰方式融入区域发展,但大规模开发仍缺乏可行性。这种“保护优先、陆海统筹”的发展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范例。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
盛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