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重庆科学城驿都实验学校,留学生在川剧演员的带领下学习川剧的手眼身法步。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n6月6日,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西城金街,市民正在观看川剧吐火表演。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n6月21日,九龙坡区西彭园区实验学校,川剧院青年演员周星雨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川剧表演。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n11月8日晚,成都锦江剧场,“名家唱名戏”第四届地方戏曲精品剧目展演,沈铁梅携《三祭江》亮相。记者 赵欣 摄/视觉重庆
\n11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宾馆会堂,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会现场,川渝两地演员展演川剧戏歌《川流不息》。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n沈铁梅正在演绎传统折子戏《三祭江》。记者 熊明 摄/视觉重庆
\n“沈院长的《三祭江》太讲究了,她把这个经典剧目打磨成了高级艺术品”“这个戏的完整版现在很不容易看到,成都几十年没演过了,看到就是赚到”“重庆戏迷好福气啊,在家门口就能看沈院长的戏”……
\n11月8日晚,成都锦江剧场,作为“名家唱名戏”第四届地方戏曲精品剧目展演压轴艺术家,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携《三祭江》重磅亮相,震撼全场。演出谢幕,热情的戏迷纷纷走上舞台,争相与沈铁梅合影,表达对这位当代川剧领军人物的由衷喜爱。
\n不仅仅是《三祭江》,在11月川渝两地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期间,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多部精品都在成都陆续上演,如《碧波红莲》《中国公主杜兰朵》等。每一场“渝字号”川剧精品均与成都戏迷深度互动,让成都戏迷见识到川剧艺术在重庆的新时代传承发展。
\n不少观众直言,沈铁梅和她的团队,为川渝两地一脉相承的川剧赋予了别具一格的魅力。那么,在川剧“戏窝子”成都,重庆川剧人如何唱出了重庆文化辨识度?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n暌违30余年
\n殿堂级《三祭江》在蓉城呈现
\n懂行的戏迷都知道,在沈铁梅的艺术生涯中,《三祭江》的意义有多重要。这个传统折子戏是她在1988年首度冲刺梅花奖时,恩师竞华先生亲授的剧目。“1988年以来,《三祭江》我演得很少。成都观众爱戏、懂戏,一直很支持我,我带《三祭江》来成都,既是对恩师的怀念,也是对观众的感恩。”沈铁梅说。
\n川剧《三祭江》得名于孙尚香在江边祭奠刘、关、张三人,这个戏声腔复杂,难学难唱,是川剧中考量旦角唱功的大戏。“《三祭江》流传至今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很大原因就在于它的多声腔演唱。”专注川剧研究多年的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锦介绍,川剧旦角大师竞华尤其擅于创腔与表演,她的《三祭江》可谓独树一帜,沈铁梅则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完善了竞派艺术,让《三祭江》展现出历久弥新的艺术活力与魅力。
\n此次上演的完整版《三祭江》有50分钟左右,沈铁梅的演出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是一次殿堂级的演出。”受邀为演出伴奏的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著名琴师邹孔昭感慨,完整版《三祭江》难度极大,在成都舞台已经30多年未曾得见,“沈院长带来了由她继承发展的并且历经岁月雕琢的精品。”
\n老戏迷李先生为了这出戏专程从温江赶来,“最早看沈老师的《三祭江》是30多年前,那时她的舞台气场就跟其他青年演员很不一样。她在竞华先生原汁原味基础上有创新和升级,这个《三祭江》华丽得无与伦比!”
\n“舞台上的沈铁梅,就是祭江的孙尚香。”国家级非遗项目川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肖德美说,《三祭江》的妙处在于以丰富唱腔诠释内心,“这么大的唱腔戏,铁梅行腔吐字切换自如,很好地保留了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体验。她30多年后再演这个戏,给观众的不仅是震撼,还有一种具有个人辨识度的高级审美。”
\n守正创新
\n既要守住川剧“DNA”又要吸收先进艺术
\n在魏锦看来,蓉城观众暌违30余年的沈铁梅版《三祭江》愈发惊艳的背后,是守正创新的重庆川剧人对锤炼艺术精品、打造文化辨识度的极致追求,“魏明伦先生曾说,沈铁梅在川剧的唱功上超越了前辈。此言不虚!沈院长的《三祭江》音域宽广、旋律复杂、润腔丰富,继承了传统唱段的韵味与精粹,同时也在精雕细琢中呈现出其自身卓越的艺术见解,以及对当代审美特点的观照。”
\n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成就戏曲艺术的优良传承。
\n“守什么样的正很重要,对我们来说,守正就是要继承前辈艺术家留下的好东西。”肖德美表示,竞华先生的《三祭江》,有“一祭当如工笔,二祭当如行书,三祭当如狂草”的讲究,沈铁梅的唱腔带给观众的正是这般恰如其分的感受,“既响遏行云,又丝丝入扣,直击人心。”
\n“俗话说,川剧‘唱声容易唱情难’,杰出的演员懂得用声音与观众有情绪互动。铁梅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自己的声音,何时哀婉、何时高昂,无不拿捏得当,因此能精准地用唱腔来传情达意、塑造人物,体现着艺术家的修为和分寸感。我想铁梅让我们既看到了守正创新,也看到了她对艺术的极致讲究。”肖德美说。
\n如何理解守正创新?
\n“川剧守正创新,必须走正道,才能出精品,这是师父竞华先生和父亲沈福存先生一贯的教导。”沈铁梅说,守正创新意味着学习前人、超越前人,“守正”是守住川剧的“DNA”,保护好诸如《三祭江》这样的优秀传统剧目,“创新”则是在传承过程中吸收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为我所用,借助符合这个剧种规律的其他先进文化来激活川剧的内在生命力,从而让具有300年历史的川剧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光彩。
\n说到川剧艺术的讲究,沈铁梅更是感触颇深,“川剧有仪态万千的声腔,有丰富完整的美学体系,在一代代川剧人的保护与传承中,不能将就,必须讲究。讲究意味着我们演员要心怀敬畏,力求完美,也要求我们的剧种从服化道方面全面提升。川剧是一个自由而浪漫的剧种,过去,难免存在将就、不规范的现象,多年来,我和团队一直在努力让川剧更加严谨,要向京剧、昆曲学习。严谨高要求,是赢得观众尊重的一个起码前提。”
\n川渝携手
\n在共同进步中保持各自辨识度
\n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形成的川剧艺术,在以川渝地区为主的大西南传承了300余年。
\n早年间,川剧随川内众多河道而兴,不同河道擅长不同声腔,主要有沱江流域的“资阳河”,擅长高腔戏;岷江流域的“川西坝”河道擅长胡琴戏;嘉陵江流域的“川北河”擅长弹戏;重庆地区的“下川东”河道最为丰富,由于靠近长江水陆码头,戏班流动频繁,高腔、胡琴、弹戏皆有所盛行。
\n发展至今,川渝两地的川剧艺术各具韵味。
\n这种韵味,被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津菁视为艺术的气质。“艺术和人一样,都是有气质的。气质的表层是风格、特征和气场,往深了讲是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以及艺术的追求方式和坚守的原则。”她说,作为下川东地区的川剧重镇,重庆川剧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征,直辖市的成立标示和强调了这个特征,并进一步生发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她认为,就对待川剧的态度而言,四川人是开放的,重庆人是严谨的、谨慎的和经典的。
\n“某种意义上说,不同的气质或许也可以视为川渝两地川剧艺术不同的文化辨识度。”肖德美以《三祭江》举例道,这个戏的高度严谨从一开场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戏曲界老话说,‘宁穿破,不穿错’,强调的就是严谨,在我看来,铁梅对于艺术的讲究,也赋予了重庆川剧不一样的辨识度,在传承经典、发扬传统方面功底深厚,是整个川剧界的表率。当然,省川呈现学院派的规范大气、成川名角儿云集,也各有特点。”
\n沈铁梅和团队的讲究,也让《三祭江》中的“外援”琴师邹孔昭印象深刻,“这是我们首次合作,最难忘她对艺术的执着。我们前后多次整天在一起对谱子,在和乐期间,哪怕一点点音符、节奏有问题,她都会不厌其烦地重来,虽然这个戏基本是她在唱,但她对每个演员同样要求极高,甚至亲自示范台步。她的一丝不苟显然也影响了重川的乐队,应该说我们两地院团在音乐和锣鼓方面各有千秋,但我打心眼佩服他们扎实的基本功。”
\n今年9月1日,随着川渝两省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施行,川剧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肖德美建议,在携手发展的同时,川渝两地的川剧艺术也需要在传承发展中保持各自的辨识度,“这种辨识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两地名家的引领作用,这样的名家,在重庆当然是沈铁梅。她对于川剧的引领是一个剧种不断前进的关键,她和她的团队携手把川剧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他相信,加强交流,各美其美,互通有无,两地的川剧艺术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川剧在新时代振兴才拥有了坚实的基础。
\n原标题:在“戏窝子”成都 重庆川剧人如何唱出辨识度东莞股票配资平台
盛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